AG真人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新闻资讯

NEWS
当前位置: AG真人官网 > 新闻资讯

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吴晨:探索北京老城复兴路径 在保护中求发展

发布时间:2023/11/25    浏览次数:

  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吴晨:探索北京老城复兴路径 在保护中求发展梁思成先生曾说,北京城是“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吴良镛先生认为,北京旧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后结晶”。随着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理念的提出,如何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重保护,亟需积极探索老城整体层面的顶层思考与顶层设计。

  山水城和谐融合。山脉、自然景观资源、平原、河湖水系,促进了北京城市的演变,也形成了北京城市与山水相互映衬的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完整且规模宏大的城市与宫殿完美地体现了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都城格局严谨。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等级层次分明的四重城廓,内外城呈“凸”字型布局,和北京中轴线形成北京标志性的城廓特征和独有的壮美秩序。护城河、六海等水系有机地增强了与规整的建筑群体布局的对比,形成了贯穿城市中心的景观和生态廊道。

  城市风貌完整。平直整齐的街巷和胡同路网构成了元大都时北京老城的棋盘式道路系统,明清的道路网络延续了元大都时期的系统。与街巷胡同相配合,按照一定模数将四合院进行纵横组合,形成大小不一的院落群体,形成宫殿建筑群的朴素背景以及主次分明的城市色彩。在的平房四合院民居衬托下,形成以故宫为中心,以景山万春亭、钟鼓楼、正阳门、永定门城楼等建筑为控制点,起伏有致的城市天际线,城楼、牌楼和宫殿、坛庙、佛塔则构成了丰富的街道对景。

  历史资源丰富。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余年建都史,分布着众多极为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存,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拥有老字商号、传统工艺AG真人官网平台、传统习俗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思想初期探索。1953年底完成并上报中央的《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是北京市上报党中央的第一个总体规划成果,当时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和编制思路主要源于苏联城市规划。草案指出“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原则,迅速制定总的规划,以便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进行改建和扩建工作”。1953年版北京总规,为首都北京数十年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雏形和框架,方案确定了“环形+放射”的路网结构,对北京旧城保护与发展中空间结构、道路网骨架、形态格局的确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①

  保护思想初步形成。1982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确定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地位,指出:“北京旧城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古都,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上,集中反映了伟大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就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城市格局具有中轴明显、整齐对称、气魄雄伟、紧凑庄严等传统特点。许多建筑和园林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近代形成的文物也不少。”总体规划方案规定“旧皇城范围内为文物古迹重点保护区”。②1985年,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首次公布市区建筑高度的规定。1990年,市政府颁布了25个街区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保护工作体系完善。1993年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列为专题。总体规划对从整体上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保护和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年编制完成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2002年编制完成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则是首个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多层面、全方位保护的专项规划。

  保护工作系统展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要求坚持整体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旧城的保护和复兴要求,加速名城保制化进程,进一步扩大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加入了关于文保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等内容。2005年,制定并发布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保护规划、保护措施等内容。

  老城保护全面推进。在2017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送审稿)》座谈会上,吴晨建议用“老城”取代提及多年的“旧城”,一字之变体现着对城市历史积淀的尊重。2017年,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了中轴线申遗保护专项工作组。自此,北京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中轴线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明确了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战略定位、规模与结构等,提出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发展目标。

  老城承载功能繁杂集聚,引发人口聚集。中央、市属单位优质产业集聚吸引大量就业人口以及服务业从业者。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口比例上升,人均居住条件较难改善,随着人口增长导致居住问题愈发严重。人户分离情况及外来人口比重上升,导致原有邻里关系弱化,带来管理难题。

  部分文物保护力度不足,仍未腾退和修缮,开放程度偏低。居愿复杂情况下,无能力也无意愿承担保护责任,遗产保护缺乏动力。非遗社会普及度有待提升。

  胡同“停车难”,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环境有待提升。部分区域旅游交通与常规交通相互影响,皇城及周边地区进入交通量占比不断提升,原有静谧氛围受到影响。在功能与人口共同作用下交通需求巨大,拥堵现象严重。现行道路交通规划、市政技术标准与老城空间形态及胡同肌理保护存在一定矛盾,大市政配套难度大、成本高。

  由于煤改电增设变电站选址极为困难,市政源头供给和整体承载力有待加强。会出现设施虽然到位,但水压、水量、电压不足。安全设施有待加强,防火、防涝等任重道远;部分区域公共卫生条件较差,环境品质还有待提升。市政设施缺乏规划建设统筹。

  老城风貌整治依然需要持续推进,建筑形象、空间形态缺乏秩序,在体现传统特色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持续加强城市治理,不断提升整体风貌与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更好诠释历史文化名城与大国首都形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系统工程,包括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老城整体格局及传统文化等层面的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虽然政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名城保护的机制尚未建立,制约了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

  2007年,吴良镛先生在《新形势下北京规划建设战略的思考》中提出对北京旧城实行“积极保护”与“整体创造”的基本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以保护为前提,合理调整老城功能,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强化文化职能,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增强发展活力,促进文化复兴,推动老城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保护的方针。在政府主导下妥善处理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与古都风貌保护的关系。解决“建设性破坏”所引发的矛盾,疏解居住人口,消除安全隐患。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重塑老城优美的空间秩序。

  北京老城(明清北京城)是一个整体的、全局的概念,不是个体的、局部的概念。整体保护意识是名城保护的基础,重点保护老城,使老城整体格局的保护与分层次控制、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城市传统风貌保护与传统文化继承相结合。完善市域和老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体系。

  1984年,吴良镛先生前瞻性地提出城市有机更新理论。保护区内发展中的新建筑,必须遵从建设的新秩序,即在体量、高度、造型等方面要尊重历史遗产所在环境的文脉,尊重文化遗产所在主体的情况,烘托文化遗产,突出原有文化环境特色。让所在地区不失相对独立,既保持和发展城市建筑群原有的文化风范,又使新建筑赋有时代风貌,以此定义了“有机更新”的内涵。③希望通过持续努力,加强对具有历史价值的胡同、四合院的保护和修缮,采取措施逐步拆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见缝插针建造的简易楼及四合院中私搭乱建的临时房屋和构筑物。

  吴晨最早于2002年提出中国“城市复兴理论”,阐述了老城保护工作要综合考虑城市产业经济、文化传承、物质空间、社会活力、科技创新五大系统,实现空间形态、功能业态、环境生态、文化活态的全面提升。工作集合专家资源,融合政府、实施主体、市场及社会多方力量共同组建工作平台,积极邀请本地居民共同参与,增强规划设计工作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实施性,整合建筑、交通、景观等子系统,形成一套系统性设计方法。以城市设计作为复兴城市活力、发展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策略,提升老城的城市形态和环境品质,实现城市商业、文化的繁荣,提供优良的人居环境。

  2018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吴晨团队合作,进行《北京老城总体城市设计》课题研究。课题基于老城整体保护理念,撷取传统营城智慧,总结出系统全面的老城整体城市设计框架,提出老城复兴之路的技术路线。

  在发展中保护老城环境格局的完整性,人工环境与自然相得益彰。形成“一带多网、两轴交错、四套圈层”的空间结构。依托历史水系形成一带多网文化景观体系,凸显运河文化魅力,促进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互融发展。继承和发展严整的轴线布局,形成气魄宏大的两轴交错空间序列。以故宫、皇城,内、外城为边界建立层次分明的圈层格局,优化完善功能布局。

  推动文物腾退和功能疏解,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功能,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腾退有价值的历史院落并合理利用,增强中央政务活动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国际交往环境及配套服务能力。全社会参与开展多视角、度、多层次的价值挖掘,阐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突出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加强文物间关联性和系统性,丰富老城文化内涵,传播与弘扬中华文明。

  独特的轴线体系是老城空间秩序的基础,形成了城市格局严谨、层次主次分明、感受丰富多变的城市空间,并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继承与发展两轴统领格局。提高轴线的主导作用,保护和发展中轴线,优化长安街中央政务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传承与发展特色景观风貌,带动沿线地区、文化、经济、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西四、东四副轴串联两翼发展。有机联系各类功能空间和人文活动,塑造连续富有韵律感的城市界面,形成优美的景观轴线年,吴晨团队完成“地安门外大街复兴计划”,在全国首次创新性地以“微整治、微修缮、微更新”为理念,对地安门外大街建筑立面进行保护修缮与提升。

  体现家国同构的营建模式,呈现连续的城廓边界,多方式地展示城门、城楼、水系等城廓要素,形成清晰完整,有节奏起伏变化的城廓意向。加强城廓沿线遗址景观的塑造、城门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建设具有文化纪念价值的地标景观展示节点。恢复或纪念传统城门规制。通过实际恢复或景观意向设计的方法恢复正阳门、德胜门、永定门等现存城廓地标的完整性。强化皇城边界,形成连续的绿化界面,重塑遗址空间场所。对现状皇城拐角进行景观重塑,营造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

  构建河道与园林交织的绿地系统,展现独特的老城风光。北京老城园林坛苑与河湖沟坑遍布,构建覆盖全城的绿网,遵循老城既有脉络,利用历史环境开发公共绿化空间,形成随处可及和多变的绿化景观。恢复历史水系格局,实现生态联通。吴晨团队规划设计的前门三里河,已成为北京新十六景中“正阳观水”一景。

  打造历史河道、岸上绿道、文化走廊度的生态景观廊道,强调生态、文化、产业和谐发展,以点带面辐射发展,突出老城文化底蕴,提升整体活力。推进慢行步道建设,建设贯通的滨水慢行景观步道,形成开放的滨水空间体系,打造优美的沿岸水环境,供市民休闲健身AG真人官网平台、观光旅游,形成老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加强沿线历史资源保护,打造文化长廊。

  建立老城主次分明,循环有序的街巷系统,保护日渐珍贵的传统尺度和历史信息,实现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的平衡发展。利用胡同派生空间塑造具有老城记忆的绿化场所,增加与居民生活紧密结合的小微绿地和活动广场,通过植物、雕塑以及小品等形式对老城历史文化进行展现。

  统筹全局,加强风貌整合,形成建筑风貌好、环境品质高、文化功能强的区域,以彰显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形象。皇家文化精华区要维护故宫层次分明的院落景观和庄重雄伟、大气磅礴的建筑艺术。

  构建统一与变化的色彩谱系,加强建筑空间艺术效果,呈现整体和谐的风貌映像。大面积朴素宁静的青灰色构成色彩基调,条理分明有序的屋面组合衬托各类愈加鲜丽的重点建筑。皇家府邸、庙宇建筑、会馆商业建筑、近现代建筑与传统民居项目映衬融合,呈现历经千年沉淀的色彩形象。

  创造人性化的观景体验,控制老城空间韵律与节奏,彰显丰厚的文脉特征,使人们在行走间感受老城特色。确保老城眺望视廊的视线通畅。严格控制老城眺望景观背景区建设高度,对有碍视廊景观的高层、多层建筑应逐步做降层处理或适时拆除。强化老城观自然、观历史、观城市的眺望视廊,通过周边环境整治与建筑控制,强化与烘托地标景观。严格控制该范围内建筑的高度、形态、体量、色彩、材质,拆除或改建突兀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新建建筑应与地标景观形成和谐的对话关系,形成良好的景观背景环境。

  社会多元参与,推进平房区改造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建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示范社区。

  院落回归,从大杂院到“共生院”。拆除违法建设,恢复院落格局,完善厨卫等现代生活功能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恢复传统风貌。近期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前提,利用拆违疏解腾退出来的房屋,改造成多家共用的过渡性空间,试点公共厨房。

  老旧小区改造,着眼于公共空间提升。满足居民多元诉求,实施房屋修缮、基础设施更新、交通组织疏解、公共空间形态和功能调整优化,实现居住条件改善、社区文化建设以及风貌景观提升的效果。

  规划结合各类型历史资源点分布情况,对北京城科举文化、民俗文化等进行专题展示。串联北京红色旅游资源点,重温先辈的奋斗轨迹,感受庄严神圣的当代共和国之都。

  深入挖掘老城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加强新时代的新文化建设,增强历史资源的开放性,设计多元文化展示线路,打造世界最大的城市露天博物馆,带动区域活力提升。加强博物馆建设,营造精品文化科普线路。提升现状博物馆环境和公共服务功能,利用历史建筑资源建设新的特色博物馆;增强博物馆的开放性AG真人官网平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

  织补公共空间结构,推进文化交融的公共空间环境建设,延续老城特有的城市园林化景观。在王府官邸、名人故居、会馆、寺庙等公共游览空间周边的胡同,打造可供人短暂休息和游憩的文化型公共空间。立体绿化胡同,营造精致的园林景观。保护古树名木及大树,营造绿树成片、连成茂密森林的生态景观,突出绿树掩映的传统城市特色。以老城街道为载体,从街道风貌、人行体验两大方面综合提升街道环境品质,营造高品质景观文化休闲空间。结合老城商业中心、轨道交通节点构建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增强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连续性,重视人行生验。

  塑造老城文化客厅, 加强市民的文化参与体验。以故宫、周边文化精华区和西单、王府井等商业文化体验地区作为未来北京老城活力的核心地区,提升白塔寺、隆福寺、什刹海、雍和宫与国子监等特色地区的文化业态和空间风貌,增强地区活力。逐步打造南城区域活力廊道,形成南中轴、三里河-大栅栏-法源寺等地方特色文化带,以及天坛、先农坛、陶然亭、大观园等坛庙园林绿化带。

  提升皇城周边西四、东四、什刹海、大栅栏等地区开放度与城市活力,吸引故宫游客向周边圈层流动。加强西四—西单、东四—王府井等活力路径的串联,打造皇城周边活力热点,构建老城文化生态系统。以西单南北大街、平安大街、东单南北大街、两广路为核心骨架,串联周边的王府官邸、名人故居、会馆、寺庙、胡同等重要的公共空间、历史节点和城市地标,加强城市设计,形成集中展示老城文化、特色服务功能的城市会客厅。

  展现晨钟暮鼓、鸽哨清脆、邻里寒暄的影音魅力,体现老城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温情记忆。营造节庆活动场所,讲述老城故事。利用文化地标场所,举行敲钟仪式、灯光秀等节庆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多途径实施城市降噪,限定分贝控制区。推进什刹海、南锣等地区商业业态提升。丰富公园植被生境种类,创造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减少城市污染对生物的破坏性。

  在2016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征展中,吴晨提出了以“人民城市”为主题的策展方案,提出了人民城市的核心是人本精神、人文情怀和人居理想。只有真的把“人民”放在最高处,真切了解“人民”的需求,努力调动“人民”的力量,城市问题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人民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2016年,在北京市政协会议政会上,吴晨首次提出要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提出“复兴首都气象,再创都城辉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实现了城市建设重点的战略转移,老城内的市属行政办公及部分服务设施迁出后为老城的功能调整创造了契机。老城人口和功能的有效疏解,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创造了条件。

  吴晨从2004年起在大栅栏街区的保护整治复兴工作中探索责任规划师制度,通过团队十余年在北京老城的南锣鼓巷、大栅栏、前门东区等地区的创新实践工作,逐渐形成了城市规划结合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模式,对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实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推动。2017年,北京正式建立了责任规划师制度。2018年起,吴晨正式担任面积为4.2平方公里,被称为“神州第一街道”的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责任规划师,长期伴随式参与街道各项城市更新建设工作,协助街道落实北京新总规、核心区控规的要求。

  吴晨团队经过四年的工作积淀,责任规划师工作开始由“规定动作”逐渐向“自选动作”拓展,公众更多参与、更加服务于属地、解决群众切身问题。设计模式流程上先形成草案,再多方参与,通过多次沟通形成共识方案,和居民“共同设计”,作为基层治理与街区更新的突破。

  社区边界主要是社会管理的单元,它的边界划定与片区空间风貌区划、功能管理区划等存在一定差异性。街道内各社区管理呈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综合整治和管理等工作的综合性、统筹性不够。

  吴晨团队在配合首都核心区控规编制过程中,创新性提出按主导功能进行“街区划分”,是对“街区”的重新认知。按照功能性对全区区域进行细致、科学地划分,以空间规模适度为原则,结合社区实际,一个社区可被划定为一个街区、多个社区可组合成一个街区,也可以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特色街区为界限进行划分。在现有可参照的相关标准和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收集相关划分可能性,综合分析各划分方式,形成划分基础依据。立足现实,尊重历史,以创新的思维统筹整体考虑,为下一步街区诊断、整理奠定良好基础。

  2018年吴晨首次提出“共生院”理念,成为老城有机更新的重要原则。“共生院”是针对腾退后仍有原住民居住的混居杂院的修缮整治,所谓“共生”,包含建筑共生(保留的传统建筑与植入的现代建筑共生)、居民共生(留驻的老居民与迁入的新居民共生)、文化共生(传统的院落居住文化与当代居住文化共生)。

  在推进“共生院”的建设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西城区“最美院落”的参选标准,我们称之为“共生院”的升级版2.0,标准主要围绕环境卫生、违建控制、墙面地面维护、绿化美化、文明素质等方面来评判。在东中胡同最美院落创建过程中,责任规划师与社区一起又不断摸索,结合街区更新,“最美院落”提升幅度的大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及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是“最美院落”重要的量化标准。

  我们亲历的这些北京故事,是北京发展与复兴的华美篇章。作为来自一线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将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坚持积极保护、整体创造、有机更新、全面复兴,保护首都历史文化,保障首都核心功能,持续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为北京的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1]李浩.首都北京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考察——1953年《改建与扩建北京城市规划草案》评述[J].城市规划学刊,2021(4):96-103.

  [3]吴良镛.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环境创造——为2007年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写[J].城市规划,2007(8):14-18.

  (作者:吴i晨 为北京市战略科学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


Copyright © 2012-2023 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苏ICP备16013184号-1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电 话:400-123-4567 手 机:13800000000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AG真人工业园88号
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扫一扫关注微信